1982年7月忆速配,开国元勋谭震林的儿子谭晓光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毕业了。
对于谭晓光来说,年满30岁的他终于完成了学业,本该是一个喜庆的时刻,意味着他可以独立工作,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作为北大的毕业生,谭晓光却并未感到无比兴奋,反而感到一阵迷茫。毕竟,北大的毕业生有着极大的选择空间,但对于未来的选择,他却显得无从下手。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谭晓光的父亲是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因此,他们普遍认为,作为父亲的儿子,应该可以凭借父亲的影响力轻松进入国家部门工作。尤其是谭晓光本身成绩优异,常年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大家认为他有着非常好的前途。但当他向父亲谭震林寻求建议时,谭震林的回答却令他出乎意料:“问啥呢,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吧。”
展开剩余76%谭晓光本还想再向父亲详细讨论自己的想法忆速配,但看到父亲坚定而不容置疑的眼神,他选择了沉默。最终,他决定顺从父亲的建议,回到自己当年考入北大前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北京市气象台,就这样,他一呆便是终生。
谭晓光的父亲谭震林在他出生时已经年过50岁,因此他对谭晓光格外宠爱。虽然父亲深爱着自己,谭晓光也深知自己备受疼爱,但谭震林自小便对他严格要求。从谭震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来,他工作异常繁忙,经常加班,回家的时间也非常少。尽管如此,只要他在家,总会抽出时间陪伴谭晓光。谭震林会召唤儿子读书、看报,还常常给他讲述自己一生的革命经历,以此教育他如何为国家争光、为人民奉献,同时也告诉他要保持艰苦朴素、拼搏奋斗的精神。这些家庭教育在谭晓光的成长过程中,深深地影响了他,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
1972年,谭震林恢复了工作,带着谭晓光从桂林回到了北京。那个时候,谭晓光已经20岁。按理说,他可以选择进入军队发展,但谭震林却找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给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这次长谈中,谭震林告诉谭晓光:“你可以进部队,按照正常程序去办,这一切合规合法。但是,我要告诉你,不管你去了哪里,进入部队后,我不会通过任何关系给你照顾,一切都得靠你自己能力来争取。否则,这对其他普通百姓的孩子不公平。”听完这些话,谭晓光陷入了深思。
见儿子陷入沉默,谭震林接着问道:“孩子,你的兴趣和志向真的是在部队吗?这个问题你要好好思考。”谭晓光从父亲的话中迅速理解了父亲的意思。
实际上,谭晓光从小便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他曾经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天气预报可以准确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简直太神奇了。于是,他主动加入了气象兴趣小组,并在气象科技少年杯中获得了奖项。而在他辍学插队的那段时间里,他还自己购买了大量气象类书籍,闲暇时便潜心阅读,积累了不少气象方面的知识。
然而,在那个年代,气象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即便是考取了相关学位,进入气象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待遇都不是特别理想。谭晓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未来要如何维持生计,毕竟他已经是成年人了,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使得他对气象专业产生了不少犹豫。
谭震林深知儿子的困惑,便耐心劝解道:“孩子,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真的喜欢气象,就应该专注于这一领域,别随波逐流,看到别人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追随自己的兴趣,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父亲的开导下,谭晓光渐渐理清了思路,决定追随自己的兴趣,投身气象领域。最终,他如愿进入了北京气象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气象观测员,一干便是五年。
1978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谭晓光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考试。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这几年来的实践经验,他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开始了自己更深层次的学术追求。
根据父亲的建议,谭晓光从北大毕业后,并未追求更加高大上的职位,而是回到了北京市气象台,重新从普通的气象观测员做起。随后,他又进入气象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谭晓光主持的多个气象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本人也因在气象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尽管谭晓光已经光荣退休忆速配,但他依旧没有完全离开气象行业,依然返聘回单位继续从事气象研究工作。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他始终铭记父亲谭震林的教诲:“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铆足劲,为人民做更大的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东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